中新社70年丨郭建:那些年,我们也追星******▲图为郭建(右)采访数学大师苏步青。中新社发 郭建供图 摄
1978年3月,史称科学的春天。
3月18日至3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京召开规模空前的全国科学大会,五千多名代表共商科学现代化大计,意义非凡,影响深远。
出席盛会的代表中有:火箭之父、两弹元勋,湍流理论的奠基人,发现反西格玛负超子的物理学家,在解析数论、应用数学方面卓有建树的数学家,为发现大庆油田作出理论贡献的地质学家,突破“生命禁区”的医学家,重大工程的设计师、工程师,科学管理者、科普工作者……
总之,四方八面的科技代表来了,真是“群贤毕至,星光灿烂”!
“旁听”电台采访
我在大会花名册中挑选出十几位采访对象。排在第一位的是离摘取“皇冠明珠”只差一步之遥的陈景润。
年初《人民文学》发表作家徐迟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各地报刊竞相转载,躲进小屋在煤油灯下苦战“猜想”的陈景润,一时间成为家喻户晓的新闻人物。
我计划对他做一次中新社专访,尽管此前已有过不少报道,而且徐迟的大作已将文章做到极致。
大会开幕前的一天晚上,我在代表住地友谊宾馆主楼前转悠,见一戴眼镜、个子不高的中年人正与人交谈甚欢。
我没有见过陈,但与挂历照片两相对照,立即明白眼前正是苦苦寻觅之人。
我询问后得知,他正要接受电台记者采访。电台记者姓林,名华,与陈是福建老乡。
我怕错失良机,又怕影响他人工作,便对林华(后来也调入中新社,成为我的同事)说:“不耽误你们的工作,我就‘旁听’一下,如何?”林君爽快答应了。
陈景润引领我们走进1259号房间,倒茶,让座,忙个不停。
近距离观察,他身穿深蓝色棉袄棉裤,足蹬帆布鞋,棉衣敞开半截露出对襟毛衣,上面的一粒扣子未扣好。我心想,这兴许就是数学家的做派:潜心学问,不修边幅。
又注意到桌上堆着报纸、英文杂志,还有一A4纸,上面写着密密麻麻的运算公式。见我们在“天书”前一脸茫然状,他解释道:“一直在算,还没算完呢。”
不放过每句话、每个细节
“沈元老师什么时候到?”林问。
“老师来过电话,一会儿就来了。”陈答。
原来林君得知师生同赴盛会的新闻线索,准备做一期现场录音报道。
好题材!我忙问陈多久未见老师,是否有书信来往。他从抽屉找出恩师的来信,我如获至宝,立即摘抄下来。
不一会儿,沈元风尘仆仆从香山住地赶来。陈景润赶紧迎上前,握手道谢:“谢谢您,沈老师,您老远来看我,太谢谢您了!”
久别重逢,他们似有说不完的话……
林君忙录音,我拼命记,不放过每句话、每个细节……
暮色渐浓,陈景润披上大衣送老师至楼下,还边走边谈。我用傻瓜相机连连抓拍了好几张。
匆匆回到房间,铺开稿纸挥笔疾书:
“自然科学的皇后是数学。数学的皇冠是数论。哥德巴赫猜想,则是皇冠上的明珠。”这是20多年前在福州英华书院执教的沈元讲过的、深深铭刻在陈景润记忆中的一席话。
陈景润毕业后,常常记着青年时代的老师,沈元则把学生十多年来发表的一篇篇论文一直保存到现在。《哥德巴赫猜想》在报纸上发表的那天,担任中国航空学会理事长、北京航空学院副院长的沈元,给学生写信说:“你的卓越成就,是你在党的培养教育下和老科学家的支持下,不畏艰苦、勇攀高峰,辛勤劳动的结果。至于文章中提到的我的作用,我感到是对我过奖了。当然我也为有你这样的学友而自豪。”
“沈老师,您记得吧?我念高二和高三(上)时,您教我们的数学、物理、英文,教的特别好,同学们都很爱听。”
“我这次来的目的之一,希望你不要经常提我。”
“没有党的培养,就没有我的进步。但老师的帮助也不能否认,你是我的引路人嘛。”
……
“你们中新社好快啊”
大会开幕后的第二天晚上,我怀揣刊登《沈元陈景润师徒喜相逢》的香港《大公报》复印件,轻叩陈景润的房门,被告知搬走了。
搬到哪里去了?新房主守口如瓶。
原来这些天找陈的记者、代表乃至宾馆服务员,一拨又一拨,实在不堪其扰。会务组只好换房让他“躲”一阵子。
但我还是打探到了他的新住处,递上复印件。
陈景润仔细看了一遍说:“郭建同志,谢谢你了,你们中新社好快啊……”
我怀着忐忑的心情请他题词留个纪念。
“行,不过我的字写得不太好。”他说。
说罢,他从案头找来一张便笺,一笔一划、工工整整写下题词。
“就像林黛玉见到贾宝玉”
科学的春天来了,“陈景润们”成为全民尊敬、青少年仰慕的偶像、明星。
追星者遍及全国各地、各行各业。向陈景润表示祝贺的、请教的、求助(包括求爱)的信函雪片般飞来,装满好些个麻袋。
林华和我是他的“铁杆粉丝”,经常保持联系。我们还邀他来中新社做过客。
新华社老社长穆青在一次动员会上要求部下:“发扬一股拼命精神。无非少睡几个钟头觉,掉几斤肉。”
得知报道组住地还没完全落实,有的房间连写字桌也没有,穆青想出一个应对之策:“实在不行,就学陈景润,把褥子一掀当桌子。”
追星最狂热的莫过于老作家徐迟。
记得也是1978年的春天,他在新华社礼堂向上千人作报告,毫不掩饰他对陈景润的“爱慕之情”:“我跟陈景润见面的时候,就像林黛玉见到贾宝玉一样,很快就很喜欢这个人。现在呢,可以说,我爱上了这个人。”
作者:郭建(中国新闻社原总编辑)
原文刊登于中新社《离退月报》2018年12月第203期
俄乌局势进展:泽连斯基会见欧盟高官讨论能源重建 俄方称西方向乌供武无益解决问题****** 中新社北京1月10日电综合消息: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9日会见欧盟委员会第一副主席蒂默曼斯,讨论重建乌克兰能源系统等问题。俄罗斯总统新闻秘书佩斯科夫9日向媒体表示,西方向乌克兰提供武器无法从原则上改变任何事情,只会延长乌克兰民众的苦难。 泽连斯基会见欧盟高官讨论能源问题 据乌克兰国家通讯社9日报道,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在基辅会见欧盟委员会第一副主席蒂默曼斯,讨论重建乌克兰能源系统及实施绿色项目等问题。 据报道,泽连斯基向蒂默曼斯介绍了乌克兰能源系统被俄罗斯袭击后的现状以及乌克兰过冬所需的援助情况。泽连斯基强调,作为重建乌克兰能源系统的一部分,乌将致力于推进绿色项目,并做好准备成为欧洲现代绿色能源枢纽之一。 报道称,双方强调了进一步加强对俄罗斯的制裁压力的重要性,尤其是在能源部门。 俄方:西方向乌供武无法从原则上解决任何问题 据俄罗斯卫星通讯社9日报道,俄罗斯总统新闻秘书佩斯科夫当天表示,西方向乌克兰提供武器无法从原则上改变任何事情,也无法阻断实现特别军事行动目标的进程。 报道称,早些时候,法国总统马克龙在与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的谈话中表示,法国将向乌克兰提供装甲车或AMX-10RC轮式坦克。9日,在被问到对法国上述决定作何评论时,佩斯科夫向记者表示,只谈论法国的决定几乎没有意义,整个欧洲、北约和美国都已通过提供武器向乌克兰注入了数百亿美元。他强调,这些武器供应无法从原则上解决任何问题,只会“增加乌克兰民众的痛苦,延长他们的苦难”。 美英防长讨论对乌安全援助 美国国防部网站9日发表声明表示,美国国防部长奥斯汀当天与英国国防大臣华莱士就两国国防合作通话。 声明指出,双方讨论了持续为乌克兰提供支持,包括提供安全援助等议题。声明还称,奥斯汀对英国持续向乌克兰提供援助表示赞赏。 俄媒:约100名顿巴斯乌军士兵因冻伤住院 塔斯社10日报道称,卢甘斯克武装军官马罗奇科当天向该媒体表示,近几日顿巴斯约100名乌军士兵因不同程度的冻伤从特别军事行动区被送往乌克兰医疗机构住院。 据报道,卢甘斯克地区目前气温为零下12至14摄氏度。(完) (文图:赵筱尘 巫邓炎) [责编:天天中] 阅读剩余全文() ![]() 乐发彩票地图 |